编者按:2月24日,《广西日报》刊发文章《产教协同,赋能“智改数转”——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推进数智化创新人才培养》。文章从“协同共建:打造“政校企研”数智化产教融合生态圈”“数智赋能: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赛教融通:激活提升师生‘AI+场景创新’实战潜能”等方面,对我校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推动产教融合,加快产业与教育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上同频共振的经验做法进行报道。
现将文章进行转载分享。


数字孪生焊接机器人“灵境”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学生技术技能展上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元宇宙新质生产力实训实践中心
核心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这一举措为未来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日,教育部印发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将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广西职业教育领域的排头兵,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地方实际和产业发展需求,提前谋划、科学部署,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推动产教融合,加快产业与教育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上同频共振。
1 协同共建:打造“政校企研”数智化产教融合生态圈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分析学校在东盟职教高地建设、广西“工业强桂”战略中所面临的机遇,主动服务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和“10+5+4”现代产业升级,按照“一院一使命,一群一产业、一专一特色”的原则,围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体系及关联技术体系,对二级学院和专业群进行了优化重组、带“智”升级,实现服务对接5个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服务3个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服务2个未来产业加快孵化,形成了“专业布局产业化”办学新格局。
2024年9月,学校与南宁产投共建的江南校区和电子信息科技园投入使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和人工智能技术学院成为首批入驻的二级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定位对接服务广西智能终端设备、网络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芯片方向)、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等专业组成。人工智能技术专业群立足广西北部湾,对接东盟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专业。两个专业群均培养面向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及关联技术的技术技能人才,其岗位群涵盖人工智能行业硬件和软件产业链的芯片验证工程师、数据开发工程师、交互设计工程师、系统运维工程师等,并在江南校区建设了电子产品研发中心(创新实验室)、5G通讯实验室、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培训鉴定实训实践中心、元宇宙新质生产力实训实践中心等平台,学校入选龙芯中科“LoongArch生态联合创新实验室——百芯计划”,参与自主芯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今年1月,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和中国—东盟智能制造国际教育学院在江南校区落地,通过加强与政校企园区的合作,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走上快车道。
目前,学校正在依托南宁市电子信息市域联合体和中国—东盟先进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与园区、企业共建电子信息产教融合基地、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工程中心、面阵相机AI检测成像系统实验室、AI大模型检测系统实验室等,形成“基地+中心+实验室”格局,锚定产业链核心岗位,为学生提供链上企业系统的数智生产性创新项目实训场所。
2 数智赋能: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任务。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打造数字驱动、迭代升级的智慧校园,建成智慧教室95间、虚拟工厂10个,品牌专业群课程上线率达90%,混合式教学成为教育教学常态。
学校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群作为广西“双高”专业群,聚焦航天航空、船舶制造、工程机械领域焊接构件智能制造,持续推动课程与教学紧密对接智能焊接装备制造、智能焊接产线集成、智能焊接工艺设计等核心工序用人标准、岗位要求。数字孪生焊接机器人“灵境”,由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武汉湾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开发,曾在多个赛场和展会亮相,“灵境”是国内首款将仿真焊接和实际焊接融合的产品,融合焊接机器人、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集教学、实训、竞赛评价、工业应用等功能于一体,面向实际应用场景,解决焊接领域“成本高、损耗高、风险高、实施难、观摩难、再现难”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智能模型驱动的柔性生产体验,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近年来,学校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群先后开发了“嵌入式六轴机器人”“激光视觉跟踪系统”等项目,推动焊接技术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发展,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60余项,开发行业标准10项,成果转化4项,初步形成“个性化、全链式、深协同”的数智科教融汇新场景。该专业群将与企业共研共制《焊接虚拟仿真技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应用》等智能焊接虚拟仿真、数字化焊接云课程,将智能化焊接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学和开发数字教学资源库。同时,统筹资源,政校行企协同优化开放共享型实践中心,融合VR、AR技术建设数字化焊接实践中心,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块,探索“政出政策、行出标准、企提需求、校育人才”模式,系统化培养高端装备数字化、高技能新质人才。
3 赛教融通:激活提升师生“AI+场景创新”实战潜能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竞赛已成为连接学术研究、教育教学与产业应用的桥梁。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群的创新实验室,是一个全天候开放的学生社区,学生可以在实验室申请共享工作台。学校提供元器件耗材,教师深入社区开展竞赛指导活动,学生团队以学科竞赛为导向,从园区、企业寻找灵感,自行设计图形、编程、研发、制作成品。在2024年广西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校学生团队设计制作的三子棋游戏装置,通过构建高效的视觉处理与控制模块,对棋盘图像进行实时捕捉与棋子位置的准确识别,实现人机对弈的自动化。该项目获得了本科组别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此外,3D无人打印机、自动寻迹小车……创新实验室里的创新每天都在持续“上新”,形成“高年级带低年级”的良性循环。
在2024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获得一等奖20个,其中不乏“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等数智技术高含量的赛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团队更是获得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装备制造赛道(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小组)金奖。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西赛区的金奖项目中,“勘探救援——灾境下自主探测循迹救援车”“数造编织”“全自动智能标线放样机器人”等都体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问题导向”与“跨学科融合”,通过真实场景的人工智能设计,帮助师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正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模式,推动师生“AI+”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2025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校企数据共享机制,推动产业真实需求与竞赛选题的精准对接。同时,持续开展“数字+专业”数智化专项培训,促进专业群数智转型升级,培育兼具技术硬实力与创新软实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原文链接: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5-02-24&code=007&xuhao=4